夏日的曹妃甸,骄阳似火、热浪翻滚。
近日,经过24小时不间断接续作业,首钢京唐成品码头以171车的火车接卸量,刷新了铁路进码头单日接卸历史纪录!成绩的取得,不仅是对工艺技术和作业效率的极致考验,更是运输部干部职工上下一心、团结拼搏、敢打硬仗的生动写照。
一、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
“近期,一批产品通过铁运紧急抵港,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准备,相互配合,提升运输效率,保障产品及时交付!”物流管控中心下达任务安排。
“咱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,确保火车来了,咱们吃得下!”运输部港口作业区首席作业长陈万忠在动员会上声音洪亮。面对接卸量激增和高温的双重压力,运输部迅速成立了攻关团队,专业人员与现场人员共同研究应对措施,为现场作业组织保驾护航。
面对持续高温天气,港口作业区细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保障现场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充足。难题一个接一个:怎么提高接卸效率?车辆怎么调配更合理?环节衔接怎么才能更紧密?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硬是把难题一个个掰开了、揉碎了解决。
攻关团队确立了“快进快出、高效接卸”的目标,从设备调配到场地规划,从人员安排到防暑预案,每个细节都反复琢磨。四班作业长陶海波强调:“场地要够用,设备得提前检查,安全工作必须万无一失!”大战即将打响,各区域班组长当场立下“军令状”:“要干就干到最好!”一场与时间赛跑,与高温较量的保运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。
二、每一分钟都创造价值
“火车在厂停时越长,物流费用就越高,各单位要强化协同、相互支持,压缩环节、争分夺秒!”在碰头会上,运输部物流运输室主任张浩对铁路接卸作业进行战前部署。
物流专业人员下沉到班组,协同港口作业区和铁运作业区并肩作战,打破区域界限,建立了实时联络机制,实现信息无缝对接。铁路区域负责人李生华全程盯在现场,从火车进站到卸货完成,每个环节精准卡控。“车厢一到,立马动手,绝不让火车多停一分钟!”他一边指挥,一边和生产调度保持紧密沟通。
港口作业区区域作业长石长武一直盯控在现场,瞄准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,采用“动态调整”策略,持续优化接卸工艺流程,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,把设备和人力调配得严丝合缝。
运输车辆紧张怎么办?石长武大胆尝试用中厚板运输拖车,搞起了“一拖三”模式,即用一个拖头带三个拖板,运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。“老办法不行就试新招,不能卡在这儿!”四班作业长曾庆海的话掷地有声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车辆不足问题,还为后续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。
运输部铁运作业区首席作业长李小周说得实在:“咱们拧成一股绳,就能把停车的每一分钱都变成生产的效益。”他把任务细化到每个区域、每个岗位,确保人人有担子、个个有目标。
三、追求极致是行动指南
追求极致的理念深植于多式联运的每个环节。精准操作、快速响应和持续优化驱动效能提升,让效率成为现场制胜的关键。
“每一节车厢、每一吨货都不能出错!”龙门吊司机王海博熟练地操控着摇杆,卷材起吊、平移、落位一气呵成。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滚落,他抹了把脸笑着说:“干这活儿就要胆大心细,讲究稳、准、快,歪一点都可能影响装车效率。”作为团队技术标杆,他的操作技艺在“学习工匠精神”活动中反复淬炼、不断提升。
烈日下,现场作业人员的工服早已湿透。他们来回穿梭在车厢间,嗓音沙哑却充满干劲:“兄弟们加把劲,抢出这批货,给夜班的兄弟铺好路!”在港口调度室内,系统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据。夜班接班后,作业组织员高鑫动态调整设备与车辆资源,“咱们不仅要完成任务,还得破纪录!”最终,这171车的单日接卸量,不仅超额完成了既定作业任务,更打破了历史纪录。
在高温和高压的双重考验下,运输人用专业和拼劲践行协同保运的责任担当。这个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,有的只是一线工人被汗水浸透的工服和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,以及那股子“不服就干”的劲儿。
面向未来,首钢京唐运输部将坚持“简单高效、低成本、高质量”的思路,持续优化物流体系,做优做强物流品牌,为首钢高质量发展贡献“运输力量”。